无论大江南北,辣椒在中国人的餐桌上已占据重要位置。 辣椒并非原产中国,数百年前传入以来,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第一大辣椒生产国与消费国。特别是近些年的辣椒产业的快速发展,与一位湖南科学家息息相关,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湖南农业大学校长邹学校。 建立全国最大的辣椒种质资源库,创制出育成品种最多、应用最广的骨干亲本,育成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系列辣椒品种……邹学校和他的“辣椒团队”创造了辣椒育种的诸多记录,攻克了辣椒科研领域一个又一个难题,打造了一系列“湘”字号品牌辣椒。 作为中国第一大蔬菜作物,辣椒种子是否存在“卡脖子”问题?邹学校肯定地回答:“那不存在。”这句话的背后,是邹学校及科研人员数十年如一日的科研攻关和技术创新,也是湖南辣椒育种的底气所在。 技术领先 100多个辣椒品种引领育种方向 湖南人不仅爱吃辣在全国闻名,湖南人“研究”出来的辣椒同样有名。 上世纪80年代,农民手里的辣椒种子基本上都是自留的地方品种,产量低,抗病性差,品种单一。湖南省蔬菜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、辣椒专家张继仁开创了辣椒杂交育种的先河。在张继仁的影响下,以邹学校院士为代表、以省蔬菜研究所为主力的一批农科专家接力创新。 1986年研究生毕业后,刚参加科研工作不久的邹学校接到的第一个科研项目,就是培育优质的辣椒品种,而这首先需要大量品种各异的辣椒种子作为基础。 早在上世纪60年代,湖南的辣椒专家们率先在全国开展辣椒资源收集和研究,从各地收集到大量不同的辣椒种子。如今,湖南拥有全国最大的辣椒种质资源库,这里有农科专家从世界各地收集而来的辣椒种子3000多份。 邹学校与他的“辣椒团队”选育出通过国家登记的辣椒品种有159个,占全国辣椒品种的十分之一,引领辣椒育种方向,曾3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。“湘研”和“兴蔬”是两个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南辣椒品种。 北方吃甜椒,南方吃稍辣一点的辣椒,邹学校带领团队最开始研究微辣型的品种,因为产量高在全国得到了大面积推广,高峰期占整个辣椒市场的三分之一,这就是湘研1~3号。在微辣辣椒推广之后,人们一改吃干辣椒的习惯,鲜食辣椒供应量大幅度增加。种植面积增加之后,辣椒的病虫害问题凸显,邹学校团队开始研发抗病虫害比较强的品种,从而陆续推进了湘研系列品种的研发。 湘研系列辣椒是邹学校及团队的第一个科研成果,也是中国第一个辣椒杂交品种,还是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辣椒品种。 邹学校介绍,一部分观赏辣椒、彩椒以及长季节辣椒,国外品种占有率比较高,但其他的辣椒都是中国品种。 科研攻关 以市场为导向突破育种难题 湖南辣椒育种之所以能在全国领先,在邹学校看来,这源于“市场带动科研”的科研理念,以市场为导向来进行育种研究,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商业化育种。 以市场带动科研的理念,是张继仁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。普通的育种往往强调抗病性强、品质好,这样的育种难度很大,不一定马上选育出品种来,有可能十几年才能选育出一个品种。商业化育种就是经过市场调查,只在某一个方面做一些改进,培育出最适宜本地种植的辣椒,满足农民和市场的需求。 “在辣椒主产区农户家中调研后,找出辣椒常见的早熟、病虫害、产量等问题,就马上开展科研。”邹学校说,这种商业化育种理念,根据市场的需求育种,让科研精准对接农户,育种速度快,在市场上运用效果好、效率高,也让湖南的辣椒品种产生了比较好的效益,得到了农业部、科技部的支持和推广。 其实,湖南辣椒育种也曾经历过大起大落。 上世纪90年代初,湖南辣椒种子市场占有率很高,曾出现了市场预测不均、种子积压、供大于求的局面。这让埋头科研的邹学校和团队很是苦恼,经过几年的经验积累和对市场的摸索,并且始终坚持科研为农业生产服务,才顺利渡过难关。 在育种方面,人工杂交授粉需要大量的劳动力,上世纪90年代以后,随着人力成本的上升,辣椒种子的价格也不断上升,种植辣椒的利润逐渐下降。如何找到新的育种方式,让椒农买到更便宜的辣椒种子,成为蔬菜遗传育种专家面临的又一个难题。 除了利用杂种优势选育种子,还有一种途径就是利用雄性不育系培育新品种,这种方式能减少大量劳动力,从而有效降低辣椒的生产成本。在邹学校的带领下,以衡阳伏地尖、长沙河西牛角椒、湘潭迟斑椒为3个骨干为亲本,育成全国有影响的辣椒品种165个,累计推广面积达1.2亿亩。如今,在业界有着“每3个椒农中,就有1个种植湖南辣椒”的说法。 由于雄性不育系辣椒培育的成功,辣椒种子的价格不断下降,产量不断提高,农民收入不断增加,湘研系列辣椒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60%。在当时,一亩地种植只需要40克种子,农民种植“湘研”后,每亩可以增收1000到5000元。 湘字品牌 高品质辣椒培育有了新方向 在湖南众多辣椒品种中,樟树港辣椒无疑是一个“网红”。 邹学校用小时候吃过的“扯树辣椒”举例,辣椒在即将成熟却又没有完全成熟的那段时间,口感会比较好,樟树港辣椒就是抓住了这个采收期,并制定了相应的采收标准。由于辣椒没有完全成熟,果子小,所以采收的成本比较高,导致樟树港辣椒的价格也比较高,成为高品质鲜食辣椒的代表。 “研发始终要紧盯市场需求,高品质、口感好、风味好的螺丝椒已经大面积推广种植。”邹学校与团队建立了辣椒杂种优势利用技术体系,育成了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湘研、兴蔬、湘辣、博辣等系列新品种,突破了辣椒品种产业化系列关键技术。目前,风味独特的微辣型辣椒已成为我国鲜食辣椒的主要类型,种植面积比较大的则是线椒和朝天椒。 “国内辣椒育种水平高,育种快,这个品种还没推广好,下一个新品种就出来了。”在邹学校看来,打好种业翻身仗必须加强种业创新。作为辣椒遗传育种学术带头人,邹学校和团队正在继续攻关制约辣椒育种的瓶颈问题。 邹学校说,劳动力成本大幅度提高之后,机械化是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。新一代辣椒品种将重点放在适宜机械化采摘,进一步降低采收成本。目前选育出的集早熟、干制率高、适合机械化采收等优势于一体的干椒品种“博辣红牛”,在新疆已经开始了机械化采摘试点。 辣椒跟其他作物不太一样,因为辣椒的基因组很大,辣椒相对于番茄、黄瓜来说,在分子育种方面要落后。邹学校介绍,下一步还将重点开展分子育种方面的研究,通过基因编辑和分子技术育种,提高育种效率和准确度。 目前,市面上针对高血糖人群已经有降糖辣椒,价格达到每斤50元。“有利于人类健康、高品质的辣椒也是当前育种的重点。”已研究35年辣椒的邹学校对未来的科研信心满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