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首页 > 365数字含义 > 365数字含义_365beat版app_365体育投注网站会议 > 365数字含义_365beat版app_365体育投注网站全体会议 > 365数字含义_365beat版app_365体育投注网站湖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 > 委员提案

        推进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对策建议

      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     时间:[2014-01-29]    来源:提案委员会

          致公党湖南省委 

               

          一、“经济发展”与“两型改革”:一手硬,一手软 

          六年来,长株潭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。2012年,长株潭城市群GDP达到17660.72亿元,人均GDP在全国15大城市群中排名靠前。2008年至2012年,三市GDP年均增长14.32%,分别高于全国、全省五年年均增速5.321.32个百分点,核心增长极效应日益显现。 

          六年来,出台了大量规划政策。先后出台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10个专项改革方案、14个专项规划、18个示范片区规划、87个市域规划;构建了两型产业、园区、企业、村庄、景区等16个两型标准;率先为两型社会建设进行地方立法,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、湘江保护条例、长株潭生态绿心地区保护条例等20多项法规已出台或正在酝酿中。如此强大阵容的“两型改革”规划与政策实施效果如何呢?  

          六年来,环境质量节节下滑。2013年,针对全国230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行榜显示,长沙149名,湘潭221名,株倒数第三,228名。较之20082011年度《中国环境绿皮书》对空气质量的排名,长沙已经悄然下滑,不容乐观。《湖南省“十二五”环境保护规划》提出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由2010年的60.4万吨减少到55万吨,而2011年实际排放量不仅不降,反而增加到66.46万吨。早在20088月长沙就提出要实现重点排污单位的24小时在线监控,但是到如今也没有相应监测数据的公布和奖惩的通报。在资源节约方面,长株潭三市水资源虽较丰沛,但利用率仅为20%,且水质污染严重。事实表明,长株潭在“经济发展”与“两型改革”问题上,存在着一手硬、一手软的现象,并未真正实现二者的“双赢”。 

         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,究其根本原因,还是传统发展向科学发展的“两型改革”远远不够。面对六年来的“一手硬、一手软”,我们不禁要问:两型社会的实现离我们还有多远? 

          二、两型实践:任重而道远 

          1、规划跑不赢变化,“短命”规划常见。根据《长沙大河西先导区梅溪湖规划》,长沙梅溪湖要建设成“国际服务区、科技创新城”。2007年,长沙启动梅溪湖综合开发项目时,项目集防洪、生态产业、文化旅游和高档住宅开发于一体。但为了土地收入,有关部门从发展房地产业入手,放任卖地生财,建筑密度和高度不断增加。“曾经的两型社会标杆变样了”,是什么导致了如此严重的变化?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:执行规划与各部委的直接利益有冲突时,两型规划的权威就会向权力妥协,因此规划“频频变脸”,“深度近视”和“捉襟见肘”,甚至“一任领导一张蓝图”。 

          2、长株潭深陷“十面霾伏”,治污法规落实不畅。今年10月,长株潭地区空气达标天数不足10天,PM2.5PM10、臭氧等空气指标全线升高甚至“爆表”,雾霾锁城,出现了大面积且持续的“重度污染”,引发市民对居住环境恶化的强烈担忧。为什么长株潭的环境形势如此严峻?原因主要是科学发展的考核体系没有建立,各地并未以新的发展方式来拉动经济增长。 

          3、湘江成天然“排污通道”,生命之线遭破坏。曾经“漫江碧透,百舸争流”的景象早已不在,如今的湘江已成全国重金属污染最重的河流,位居中国十大污染河流之首。湖南人的“母亲河”已经伤痕累累。湘江长沙段主要支流之一的长沙岳麓区龙王港河道,居民和小餐馆排放的生活污水无法进行有效管理,沉寂的水面上满目疮痍,严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品质。 

          4、土壤污染逼近舌尖,食品安全敲响警钟。六年来,长株潭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面积增加了7个百分点。全省受到“矿毒”及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达2.8万公顷,占全省总面积的13%。汞、镉、铬、铅排放量位居全国首位,砷(砒霜)名列甘肃之后居第二位。“听取蛙声一片”如今在许多农村已成奢望。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2013年第一季度抽检结果中发现,湖南攸县3个米厂5个批次的大米,镉含量从每公斤0.31毫克到0.51毫克不等,长期食用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。为何粮食安全警钟不断?主要是专门针对土壤污染治理的专项规划与政策很少,对土壤及地下水的污染甚至缺乏底线的约束 

          三、两型建设“山重水复”,深化改革“柳暗花明” 

          1、建立“两型改革综合考核体系”,大胆创新两型社会的政府治理。中组部近日发布通知,突出政绩考核的科学发展导向,不以高投入、高排放、高污染换取经济增长速度。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迫切需要大胆创新政府治理,按照中央要求以科学发展为导向,尽快制定由两型综合评价、两型绩效考核和两型离任审计组成的“两型改革综合考核体系”。两型综合评价体系要求分资源节约、环境友好和经济社会发展等3个方面加大统计指标体系中两型指标的权重;两型绩效考核体系要求将两型社会建设纳入省、市绩效考评体系;两型离任审计体系要求进行领导干部资源环境的离任审计。 

          2、直面“环境容量”的制约,合理优化长株潭科学发展的战略空间。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,要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,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。在长株潭有限“环境容量”的约束下,把调整行政区划、优化空间布局作为两型建设的重要引擎和关键抓手,可以促进城乡空间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。长株潭可借鉴安徽将巢湖一分为三,拓展合肥发展空间的经验;亦可学习武汉城市圈从“一城独大”到“网络城市”转变的经验,推动长沙“湘江新区”向北发展,促进以长沙为中心的长株潭三城融合,形成带动省域经济发展和体现科学发展内涵的国际化城市群。 

          3、抢抓新型千亿产业的历史机遇,在产业替代中牵住两型的“牛鼻子”。两型问题是发展(方式)问题,也是产业(结构)问题。要做到“三量齐升”,并在两型社会建设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,当务之急是打好新型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升级两张牌。产业水平体现出两型社会建设水平,有什么样的产业就有什么水平的两型社会。“坚决不要黑色GDP、不要带血GDP、不要有毒GDP”,做产业“减法”的底气在于我们能够做好产业大发展的“加法”。现阶段,已经出现一些即将迎来产业发展拐点的新型产业,例如集成建筑(绿色建筑)产业,新型电动汽车产业和信息技术产业。尤其是长株潭地区应抓住新一轮产业升级的“牛鼻子”,认清产业发展的“大趋势”,把握新型千亿产业发展的“大机遇”,制定新型产业发展的“大战略”,迎来新型千亿产业的“大发展”。当前我国新兴产业市场体系的发展需要政府调节和市场机制相结合,集中财力物力帮助市场完成产业替代,促进外部成本内部化,推动两型的建设和改革。 

          4、用经济手段给优质环境资源定价,率先突破“绿心”的生态补偿试点。长株潭从2008年开始提出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,但到目前为止依旧没有任何突破。2014年,长株潭可以借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东风,在长株潭绿心地区率先突破生态补偿机制的试点。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补偿资金来源问题,可以考虑从省财政和长株潭三市新增财力拿出部分资金成立“绿心生态补偿专项资金”,根据生态公益林面积、耕地面积等指标予以分配,让绿心地区的民众切实得到生态保护和两型改革带来的好处。在绿心地区,建议试点改排污费为排污税,排污税强制执行,规范透明,充分其发挥对企业行为的事前指引和调节作用。 

          5、给“生态红线”通上“高压电”,建立最严格的污染踩(越)线惩罚机制。长株潭作为全国的两型社会试验区,划定生态红线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。划定生态红线为各级环保部门提供“尚方宝剑”,其设定弥补了对环境治理约束的不足,环保部门权威性得到提高。在摸清长株潭生态环境基本情况基础上,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程度、当地居民对生态环境的现实感受和《全国环境功能区划》编制工作等进行设定。必须实施最严格的“红线”奖惩制度。各级政府部门划分并落实具体责任,对罔顾生态环境、盲目决策、造成严重后果的领导,终身追究其责任;对破坏生态及环境的个人,不仅要做出损害补偿,而且要从严追究法律责任。 

        主办:365数字含义_365beat版app_365体育投注网站湖南省委员会   承办:新闻信息中心

        新闻信息中心电话:0731-84892011   传真:0731-82244360   E-mail:hnzxadmin@163.com   备案序号:湘ICP备1301094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