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您好,欢迎光临湖南365数字含义_365beat版app_365体育投注网站门户网站!
        2016年10月25日 星期二

        一条驶往沅水的船,驶往1934年的险滩橹歌

      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 时间:2013-10-11 来源:红网

          沅水是湖南四水中,最美的河流。79年前冷峭冬季,沈从文乘坐的小船在这条河中艰难上行,自桃源,至浦市,8天时间他在船舱细细描摹过这一路山水溪村。那是1934年游子心中的沅水,此后变成了很多人的故乡。

          2013年6月,我们带着本《湘行散记》靠近它。他听过的橹歌,看过的吊脚楼,画过的麻阳船,遭遇的急流险滩,如今大多已不存在了。但河流还在,“水边的人生”还在,只是以另一种面貌呈现。

          我们对此仍怀有诗意与深情,皆因这永生不息的流动,而非一个静止的彼岸。

          几乎每年都要将沅水走一遍的摄影家卓雅,一再说,沅水最美的季节在春秋。而我们此番夏日“重游”,领略的,是它的浩荡。即便是最炎热无风的正午,仍然会感到某种声音越过山林市镇。这是河流的声音。遗憾的是,河流已隔断,桃源至辰溪间,因为凌津滩、五强溪等大坝,我们已不能如沈从文那样真正溯江而上。

          辰溪-浦市:人们已没有耐心乘坐“不讲速度”的小船了 

         

          6月17日上午10点,我们在辰溪大码头边徘徊,想寻一条能驶往浦市的船。码头被毒日头暴晒着,没有别的乘客,几条快艇和破旧的机帆船拴在河边。显然,我们错过了时间。

          码头上停靠的船都属于胡姓父子。老胡叫胡忠兴,60岁,祖籍常德。听完来意,他打算吃完早饭后撑条小船送我们去。他家养的黄狗一开始还凶巴巴地冲我们叫,后来找了个最凉快的地方,倒头睡下了。甲板上搁着烧柴的简易炉灶,一只破桶里养着肥大的螺蛳。老胡高龄的老母亲静静坐在角落的藤椅里。

          我们乘坐的小船,是一条玻璃钢的旧冲锋舟改造的,轻盈平稳。站在船头撑长篙的老胡,委实不太像船夫,打赤膊,戴近视眼镜,胸前挂着一块金镶玉。

          从辰溪到浦市,水路只有20里,这一段的河流,沈从文曾写道:“……河水深到三丈尚清可见底,河面长年来往着湘黔边境各种形体美丽的船只。”近80年过去了,所幸河水还是很清澈,但不能见底。而所谓“形体美丽的船”,大概只有远处那条吼着号子曲线流畅的龙舟可匹配。1990年代,这条河上的热闹是我们无法想象的。“浦市、沅陵、泸溪,那时连简易公路都没有。我们的船队有30多条船在水上跑。”老胡描述当年盛景。浦市至泸溪全长35公里的县际公路前年才通车,而水路只有60里,再往下60里,就可到沅陵。但人们已经没有耐心乘坐“不讲速度”的小船了,“讲速度”的快艇,又十分耗油,票价高过了汽车。

          挂在龟山崖壁上的寺庙,是建于康熙年间的丹山寺,修葺一新。连老胡都觉得新得“不怎么好看”。当年,“在那个悬岩半空的庙里,可以眺望上行船的白帆,听下行船摇橹人唱歌”。

          江水平缓至极,感觉不到流速。偶尔驶过江心几个大漩涡,老胡说,那是挖砂船“干的好事”,把河底挖空了,形成了“斗锅形”。摄影记者朱辉峰自告奋勇替老胡摇双橹,老胡则掏出一只自制烟斗吸烟。

          11:50左右,经过一个叫塔湾的地方,两岸全是白杨林,远处山上曾经有座塔,“文革”时毁掉了。大约一刻钟后,看见一处明净的小码头,四野无人,两头小牛在河滩上吃草。老胡指着码头说:“这里叫杀人溪,好暴力的名字吧?”据说,太平天国时期,“长毛”、苗王作乱,在此地杀过平民;解放前闹匪患,解放后镇压土匪,依旧杀人无数。历次战乱,硬是把原来的“仙人溪”唤作了“杀人溪”。

          下午两点,终于到了“出肥人,出大猪,出纸,出鞭炮”的浦市。1934年那次,沈从文就是在这下船,再走3天山路回凤凰探望老母的。

          两条龙舟正在河面上练习,喊声震天,抹了油一般倏忽就滑到了岸边。老胡把小船停在浦市码头对岸的江东村,带我们上去看一个有名的寺庙,江东寺,那是沈从文给三三形容过的“一个大庙”,“比北平碧云寺还要好看”。

          这个建于唐代的“大庙”实际上已经萎缩。悬挂“浦峰古寺”的山门并不如想象中有气势,三座大殿只剩下金刚殿和大佛殿,万寿殿已被毁。如果不是大佛殿结构坚固,“文革”期间用作大队的粮仓,现在怕也只剩下一堆砖瓦了。小小的寺院内到处种满了鲜花,蜀葵、大丽花、月季、萱草,都在怒放。

          我见过的大多数寺院严整,清洁,少有鲜花,却多松竹,这里却在一片芜杂中自芳菲自欣荣,那种洋洋喜气,与殿中佛祖嘴边微笑倒十分契合。沈从文在《九溪与横溪》一文中提到:“庙里(指江东寺)墙上的诗好像很多,花也多得很,还有一个‘大藏’。”原来,江东寺种花是沿袭了传统。

          临走时,老胡着急地对其中一人说:“你怎么不给他们看看那个宝贝?”那人只好掏出钥匙,打开旁边貌似仓库的一道门,一座彩色“木塔”出现眼前。再细看,木塔可以转动,每一层都画着佛经故事,像巨型走马灯。这就是那个“大藏”——木雕“转轮藏”(佛寺中一种可以回转的佛经书架,“转藏”,即转读大藏经之意)的复制品,真正的大藏,“高至五丈,在一个大殿堂里,上面用木砌成,全是菩萨。合几个人力量转动它时,就听到一种吓人的声音,如龙吟太空。这东西中国的庙里似乎不多,非敕建大庙好像还不作兴有它的”。

          我们在殿后看到一个巨大的圆坑,老胡说,是从前放置“转轮藏”的遗址。围墙处,据说先前有一棵很大很大的树,像现在这个天气走到树下面,身上会发冷。

          ——围墙下哪有什么大树,只有一排小树,要长到那般魁伟,又是几百年之后的事了。